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90章谁才是输家(1 / 2)





  按照嘀嘀方面给出的65%现金加35%股权置换的方案,张益达持有的30.57%股权全部出售,可以换取18.342亿美元。

  其中现金11.9223亿美元,嘀嘀股权6.4197亿美元。

  要是按照这个剧本走,张益达可以拿到嘀嘀1.15%的股份。

  这点股权看起来不多,但考虑到嘀嘀并购惠民出行后估值将达到560亿美元,真实价值相当不菲。

  但张益达放弃了嘀嘀股权,选择把股权出售给了软银和锐向产业投资基金。

  其中,锐向以2.6亿美元的代价拿下了0.46%,加上把惠民出行5%股权全换成嘀嘀股权拿下的0.54%,对嘀嘀持股合计刚好1%。

  而软银收购了张益达手中的其他0.69%嘀嘀股权,总共花费3.8197亿美元。

  所以,张益达最终一共获得了18.342亿美元现金。

  有意思的是,包括软银在内的很多大型投资机构,选择把惠民出行股权全部置换成嘀嘀股权。

  为此,他们还跟惠民出行的小股东做起了交易。

  也就是说他们拿收到的65%现金去买其他股东手上的嘀嘀股权。

  嘀嘀一直是风口上的猪,根本不缺投资人追捧。

  但嘀嘀发展到现在,500多亿美金的体量了,融资的时候除了看钱比价,还要看投资机构的背景和能量。

  看这些背景、能量能不能给嘀嘀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,比如说国际化等等。

  所以,一般的中小型投资机构此时是被排除在嘀嘀融资大门外的。

  而他们唯一能投进嘀嘀,跟嘀嘀扯上关系的机会就是这次惠民出行并购。

  大部分投资机构都把转换的嘀嘀股权紧紧攥在手上,根本不会出售。

  愿意出售股权的“傻子”并不多,除了张益达,只有华屹资本和真科基金两家机构。

  华屹资本这边是得到张益达授意才如此的。

  而真科基金选择全额套现,则是徐小明觉得嘀嘀估值过高了,就算以后有机会成为千亿美金的巨头,回报率也不会有多高。

  有这功夫,还不如拿钱多进行一些小额的天使投资。

  比如找到下一个张益达,下一个陈瓯,回报率比这高得多。

  黑衫资本、中信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大型投资机构本身就是嘀嘀的股东,对嘀嘀还是很看好的。

  他们选择继续梭哈嘀嘀,对于嘀嘀股权那是眼馋得紧。

  这一轮换股估值是560亿美元,下一次再开放融资搞不好就是800亿、1000亿了。

  但惠民出行股东间私下流动的嘀嘀股权并不多,大部分还都被锐向产业投资基金和软银买走了。

  锐向产业投资基金增持嘀嘀的股份,是张益达想维系锐向和嘀嘀的关系。

  要不是资金不允许,张益达是想增持到2%或者3%的。

  但眼下,也只能想拿下1%股权,勉强维持一点存在感。

  最痛心疾首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套现离场的三家机构股东了。

  嘀嘀方面还好,反正成功收购到惠民出行,对于他们就是赚到。

  被软银小小算计一把,也算不了什么。

  相反,软银在这次并购行动中出力不少,双方谈判基本上都是软银从中牵线搭桥的。

  而金沙河创投的朱小虎、经纬全球的张鹰两人则把肠子都悔青了。

  a+轮融资,他们两家机构各自出资5000万美元,按6.25亿美元的投后估值取得了惠民出行8%股权。

  后面经过稀释,也还持有4.38%的股权。

  这些股权,被他们两家机构按照30亿美元估值,以1.314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软银了。

  卖完以后,他们两人还觉得回报率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高。

  但其实也不算差了,关键是退出时间短,才两年时间,折算下来年回报率也有80%了。

  对于惠民出行,他们两人分析过,盈利问题很难解决。

  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有可能融不到资了,由锐向、众合集团、睿信集团这些公司轮流给它输血。

  对于张益达旗下产业来说,惠民出行有非常好的引流效果,战略地位非常高,是不可能被放弃的。

  但风投陪着这么玩下去,就被彻底套牢了。

  所以在软银给出30亿美元报价后,两人稍微拿捏试探一番就痛快答应下来了。

  当时他们还觉得是软银人傻钱多,投中雅虎、阿狸后,就慢慢开始飘了。

  但现在来看,不得不佩服软银的资本整合能力。

  自己等人完全就被人家玩弄于鼓掌之中,要是再晚上一个月跳车,可以多赚取1.3亿美元回报。

  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卖,他们也只能愿赌服输。

  两人背后的投资机构作为嘀嘀的股东,也应邀出席了并购签字仪式。

  看着台上正在签署各种合同的张益达、陈卫,朱小虎嘀咕了一句,“我怎么感觉嘀嘀买亏了呢?”

  “呵呵,资本买单,没有一个人是输家。”